-
京报与京报馆
眼前这座民国风格建筑名叫京报馆,是传奇报人、革命志士邵飘萍办报和生活的地方。它建成于1925年10月,占地面积112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20平方米。
邵飘萍创办的《京报》是民国时期著名进步报纸,当年非常具有影响力,它也是中国北方惟一拥有自建馆舍的报纸,与上海的《申报》齐名。
京报馆于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从2019年开始,在完成居民搬迁、房屋修缮、装修布展后,京报馆终于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周年华诞来临之际崭新亮相,作为北京报业博物馆和邵飘萍故居面向公众开放。这里将成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追寻初心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基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亮点。
京报馆内部包括一栋二层小楼和附属的两个小四合院。馆内设计了三个相对独立又有机关联的展览,即在当年《京报》办公的小楼里布设《京报与京报馆》展览;在30号小院和32号小院的后进布设《百年红色报刊》展览;在邵飘萍当年生活起居的32号小院布设《邵飘萍生平事迹》展览,三个展览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将一份进步报纸的坎坷命运,一个传奇报人的短暂一生,和一段党领导下红色报刊的奋斗发展史,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背景下,使大家深刻领悟,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新闻事业才能蓬勃壮大。
各位领导请看,小楼正门上方自右至左镌刻着三个繁体字“京报馆”,这是邵飘萍亲自题写的。右边的落款是“振青题”。振青,是邵飘萍的名;飘萍,是他的字。
首先我们看到正前方影壁上同样自右至左镌刻着四个大字:铁肩辣手。原句出自明朝嘉靖年间名臣杨继盛(字椒山)的诗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邵飘萍非常推崇这两句诗,他挥笔大书“铁肩辣手”四字,悬于报社墙上,用于自勉,也勉励同人。
京报馆内设置的第一个展览是《京报与京报馆》,讲述百年前民族危亡关头一批进步报人的挣扎呐喊,和一份进步报纸的坎坷浮沉。展览位于小楼的二层,现在请各位领导登楼观展。
《京报与京报馆》展览共分三个单元:“京报群英”“京报华章”与“京报浮沉”。
上楼后首先走进的右手边房间是第一部分“京报群英”。这里也是九十五年前邵飘萍的社长办公室。我们根据邵飘萍亲友保存下来的民国老照片,还原了当年场景。这边是邵飘萍撰写稿件的写字台,茶几上摆放着工具书和各种资料,报架上则是几份当年出版的其他主流报纸。
各位领导请抬头观看,悬挂屏幕投射出的是1923年5月5日《京报》出版的《马克思纪念特刊》。当天是马克思诞辰105周年纪念日,特刊刊登马克思像、马克思夫人燕妮像、《马克思传》《马克思著作史》《马克思纪念日的感想》等照片、文章,此外还刊有马克思的诗两首:《作战的韵律》《狂叫》。
为了引起广大读者对特刊的重视,当天《京报》第二版头条显著地位刊登了《本报编辑部特启》:“阅者大注意!今日为社会主义鼻祖马克思氏之纪念日,本报承研究马克思学说各团体之赞助,发行特刊一大张,随报附送,不另加价。”
接下来墙上展出的这一组人物,是邵飘萍和他的办报团队介绍。
《京报》办报团队可谓人才济济,既有随邵飘萍一起打拼成长起来的亲友,如邵飘萍的夫人汤修慧、好友吴定九、同学潘公弼;也有延揽来的办报高手,如“副刊大王”孙伏园、“报界三杰”之一的徐凌霄;更有当时的文坛名流鼎力相助,如鲁迅、石评梅等。
其中,鲁迅曾借助《京报》这一平台,创办了《莽原》周刊,他著名的文章《大衍发微》《如此“讨赤”》《可惨与可笑》都发表在这里。
各位领导,我们在京报馆内的每个展厅都设置了多媒体触摸屏,像类似“京报群英”人物的详细介绍、故事等延伸内容,都可以通过点击触摸屏做深入了解。
另外,当年具有代表性的报纸我们也进行了搜集整理,并筛选了一部分版面陈列在展柜里供观众阅览。
接下来是展览的第二单元“京报华章”。这间宽敞的大展厅1925年是《京报》编辑部,屋内曾摆放着大长条桌,供编辑记者撰写和修改稿件之用。
“京报华章”主要展示《京报》是如何无情揭露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罪行。它又是如何充满感情地为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喝彩的。展览选取了《京报》报道“二七大罢工”“五卅运动”、呼吁中苏建交、拥护孙中山等几个事例。
请看这是1924年《京报》对中苏建交进行的报道。
这件事的背景是:1924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促进中苏建交的运动,《京报》也积极响应跟进。在民众的压力下,北京政府于5月31日与苏联正式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和《中俄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宣布废除原来的俄国沙皇政府与中国所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并正式建交。
6月3日,《京报》刊出特刊,为中苏两国前途庆祝。邵飘萍还在中央公园设宴,招待苏联首任驻华大使加拉罕,并特制“精神可师”的锦幛,敬赠苏联大使馆。
下面就是展览的第三单元“京报浮沉”,介绍了《京报》通过顽强打拼风风光光地发展起来,又屡次被反动势力无情地打压下去。
随着《京报》影响力大增,报社的经济效益也蒸蒸日上。这张照片就是1925年京报馆落成后,邵飘萍亲笔题词赠给读者的。照片上崭新的京报馆显得十分气派,当年建一栋这样的楼房花费的资金不是小数目。据1930年北平市社会所的调查,市区位置最好的瓦房均价约每平方米34块大洋,参考此数据,当年若买下京报馆需花费29784块大洋。因为邵飘萍的助手、《京报》总经理吴定九曾在日本名古屋高等工业学校学习土木工程,是建筑行家,他自己画图设计、勘测施工和购买材料,为《京报》节省了一大笔资金。
这里讲到《京报》被打压迫害,曾经“三起三落”,其间邵飘萍为避祸也是多次逃亡。1919年8月21日,《京报》因支持“五四运动”被皖系段祺瑞政府查封,反动当局在全国通缉邵飘萍。在友人的帮助下,邵飘萍化装成工人,戴一顶破草帽,着一身旧衣裤,混迹旅客中,登四等客车南下。他先后辗转于上海、天津、奉天(沈阳)等地,最后东渡扶桑,开始了近一年的流亡生涯。直到1920年7月,段祺瑞政府倒台,邵飘萍才趁机回到北京。
这张表格是《京报》大事记,通过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京报》精彩而短暂的一生。
作为民国早期的进步报纸,《京报》坎坷命运令人唏嘘,而就在它屡屡遭受打击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新闻事业已经开始破土发芽,诞生成长。
-
百年红色报刊-第一展厅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魏染胡同30号院,这个四合院是当年京报馆的工作用房,现在设置了“百年红色报刊”展,浓缩展示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直至今天的百年红色报刊发展历程,通过党报党刊的历史视角,折射我们党带领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首先我们看到的第一部分“萌芽”,主要展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几年时间里,《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传播进步思想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为党报的诞生打下重要基础。
《新青年》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刊物,在这里进行重点介绍。它曾经发表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鲁迅的《狂人日记》等重要文章和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作为先进思想舆论阵地,《新青年》是如何宣传俄国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唤起中国人民新觉醒的。
接下来是青年毛泽东于1919年创办的《湘江评论》,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他充满朝气、奋斗向上的人生观。在1919年第二号《民众的大联合》这篇文章里,毛泽东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在结尾处,毛泽东更是大声疾呼:“诸君!诸君!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荣灿烂的世界,就在面前!”这充分展现了毛泽东知行合一、崇尚实干的精神。当时,他编写《湘江评论》就有这样的劲头。
接下来的内容是本展厅的重点——党报的诞生。讲的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通过创办一批党报党刊开展工作,形成宣传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动组织群众运动的“红色浪潮”。
作为党诞生后最早的机关刊物,《向导》周报在这里被重点介绍。包括它是如何创刊的、如何扩大发展的,以及它是如何受到中国广大读者欢迎的。
请看展柜中摆放的文献:《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之主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目下时局与国际帝国主义》等,这些《向导》刊登的重要文章,代表着党对于革命方向的指引。
照片上的这个人是我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他是党内办报办刊的行家里手,曾接替蔡和森担任《向导》周报的后期主编。除此之外,党在五卅运动时创办的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也是由瞿秋白担任主编。《热血日报》是一张面向广大工人群众的对开的通俗报纸。每期都有瞿秋白所写的社论,他还在《热血日报》上发表了许多民间小调、说唱作品,如《救国十二月花名》《泗州调》等,通俗易懂,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这边展板上陈列的是当时比较知名的党报党刊,包括《先驱》《热血日报》《政治生活》等,大家可以快速浏览一下。
-
百年红色报刊-第二展厅
接下来我们进入“百年红色报刊”展的第二展厅,包括“燎原”“长征”“抗战”三个单元,主要讲述党报党刊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面对白色恐怖,顽强地坚守舆论阵地,做好宣传发动群众和对敌斗争的内容。
“燎原”重点展示中央苏区核心报纸《红色中华》的创立与报道情况。
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1933年12月,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这是党成立以来所颁布的第一部反腐败法令。而《红色中华》则在报道上有力地配合了反腐肃贪中心工作,如1933年12月26日《红色中华》有关“反腐轻骑队”的报道就是很好的例子。请看展板上的版面。
接下来的单元是“长征”,当时在大部分党报党刊被迫停刊的情况下,《红星》报随军出版,发挥出了中革军委机关报的作用。请看,这是主编邓小平在长征中的照片,以及《红星》的一些版面和手稿。
长征途中的《红星》报编辑部一共只有五个人,大家用两条扁担挑着4个铁皮箱子,箱子里装着办报的全部设备:1台轻便的手滚油印机、几盒油墨、几筒蜡纸、两块钢板、几支铁笔和一些毛边纸等。就是这样,他们每天都要走80里路,最多的时候要走180里。大家在行军途中构思文章,一到了宿营地,铁皮箱子就是办公桌,然后写稿、编报、刻印……编辑部经常在国民党飞机轰炸中,支起摊子,坚持工作。
(长征大型油画展板前)
各位领导,眼前这幅油画,记述的是挑夫挑着两百多期《红色中华》报,和中央红军一起踏上长征路。它走完了二万五千里,并留存至今。
下面进入“抗战”单元,这一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共出版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为代表的各类报刊80余种;在国统区出版的党报则以《新华日报》《救亡日报》最为知名,在其他地区比较重要的党报还有《晋察冀日报》《江淮日报》等,这些在展板以及实物展柜里都有展示陈列。其中,《晋察冀日报》在坚持出报的同时,编辑出版了历史上第一套《毛泽东选集》,是一大亮点。
再请看展柜里的这份报纸,名字是《救亡日报》,以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主要任务,以多种形式介绍前线战况。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辑。
《救亡日报》1937年9月30日头版头条刊文《平型关大捷纪详》,这是公开报刊上最早提出的平型关大捷。报道中不但有对战斗过程的详细描述,还配发战役地图。同时,报道进一步刊出八路军总指挥朱德的照片及题字,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
-
百年红色报刊-第三展厅
接下来我们进入“百年红色报刊”展第三展厅,主要内容是从抗战胜利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全国性胜利的过程中党报党刊的发展以及与敌人斗争的内容,展览中还重点介绍了两份党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的情况。
眼前的这一单元是“决胜”,重点介绍了以北平《解放》报为代表的党报党刊呼吁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等内容。
北平《解放》报是继重庆《新华日报》之后,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创办于国民党统治区的第二家党报。请看这是北平《解放》报的创刊号版面,上面有以“和平、民主、团结、建设新中国”为题的发刊词。就是这样一份刊物,却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和镇压。1946年4月3日凌晨3时,国民党派军警宪特查封北平解放报社,绑架拘禁报社41位同志,史称“四三事件”。1946年5月29日,蒋介石又下令查封北平《解放》报。
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到1949年,由党的各级组织及其领导下的各机关、部队团体、个人在近30年间所创办的各种报刊,总计不下4500种。这张表格选取记录了其中比较重要和知名的党报党刊。
下面这个单元“解放”,重点内容是《人民日报》诞生记与《北京日报》诞生记。
各位领导,我们今天看到的《人民日报》来自于两张报纸——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和《晋察冀日报》。1948年,晋冀鲁豫、晋察冀两大解放区合并成立华北解放区,上述两张报纸也于1948年6月15日合并组成华北《人民日报》。展览中介绍了毛泽东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头以及利用《人民日报》发表打击国民党反动派进攻文章的小故事,生动有趣,请看展板。
《人民日报》自1949年8月1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其实早在1947年,它的前身晋冀鲁豫《人民日报》还曾组成“新华社临时总社”,在战争环境中确保党中央的声音不中断。
1946 年 11 月,中共中央命令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开始接手一项崭新的工作 ——建立新华社临时总社, 一旦形势出现较大变化时接替陕北新华社总社发稿。
后来胡宗南匪军进攻延安,陕北的新华社总社人员随中央转移, 由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抽调人员组成的新华社临时总社1947年4月1日开始在太行山西麓沙河村面对全国、全世界播发电讯稿, 代表党中央发言。一直到1947 年 7 月上旬局势好转, 新华社临时总社才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这一部分是《北京日报》诞生的过程,大家可以通过展板和电视片了解这张北京市委机关报的发展历史。
-
百年红色报刊-第四展厅
下面我们将进入“百年红色报刊”展的第四展厅,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伟大复兴”,讲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报党刊守正创新,不断繁荣发展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是新中国报刊体系构建“四梁八柱”的时期。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北京日报》等主要党报党刊都是在这个时期创办的。请看展板,当时,北京、天津群众把几家刚刚出版的报纸名称连接起来,编成一句口号,叫做:“人民大众解放进步光明!”
新创刊的重要报纸,还根据新中国发展的需要,对文字、文章、版面进行了改革。请看展板展示。
现场我们还陈列了这一时期的经典报纸版面,如《开国大典》《雷锋》《王铁人》《焦裕禄》等,感兴趣的观众可以细细浏览。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为代表的党报党刊引领了思想解放运动,请看展板,《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堪称石破天惊,震撼了当时的中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带动了全国报业迎来第二个发展高潮。像《求是》杂志、《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现为《法治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妇女报》《人民政协报》等中央级媒体,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各大报刊发表了许多重大报道,请看展柜里陈列的报纸。另外,还发起组织了一批收到人民群众欢迎的社会活动。如展板上介绍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等。
我们将新中国成立前后创办的主要党报党刊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简要介绍。更多的党报党刊可以通过展厅里的多媒体触摸屏查询。
在展厅中心红色展板上镌刻着的,是五位领袖对于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论断和指示。这些谆谆教诲高屋建瓴,将永远成为党的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路标和行动指南。
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报党刊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媒体融合。各位领导请看大屏幕,近年来以《人民日报》等为代表的党报党刊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形成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最新成果,在这里有一个集中展示和汇报。
-
邵飘萍生平事迹-第一展厅
这个院落是邵飘萍和家人当年生活起居的场所。
请您注意墙体上镌刻的两行字,这是1936年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的话,记述在《西行漫记》里,后面展览中有展开介绍。
邵飘萍生平事迹展主要介绍在短短40年的生命中,邵飘萍作为传奇报人、马克思主义早期转播者、中国新闻教育奠基者、中共秘密党员的成就和命运。
这个展厅里包括“勇斗袁逆”“五四名将”两部分内容。 请各位领导跟随我从左手边浏览。
我们根据现有史料,还原了当年邵飘萍会客厅的场景。
“勇斗袁逆”介绍的是邵飘萍早期办报的经历。包括他自1912年出任《汉民日报》主笔开始,用手中妙笔对袁世凯以及军阀们祸国殃民的行径进行的无情鞭挞。
为报而生,以笔为枪,是邵飘萍一生最恰当的写照。据记载,邵飘萍在《汉民日报》任职时被捕三次,入狱9个月,1915年他第一次流亡日本,在日本期间他创办了东京通讯社。办报、入狱、流亡、再办报,成了邵飘萍短暂一生中的几个关键词,直到1926年牺牲。
这一单元主要展现邵飘萍带领《京报》在五四运动中冲锋陷阵的内容。据记载,在五四前夜的北京大学深夜集会上,担任北大新闻学会导师的邵飘萍第一个走上讲坛鼓动呼号,发表演讲,号召同学们为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奋起抗争!各位领导请看,展板上的大屏幕里播放的就是邵飘萍的孙子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
发展新闻学教育是邵飘萍在五四时期的又一大成就。1918年,邵飘萍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担任副会长及导师,随后又在平民大学、法政大学、北京务本女子大学开设新闻学课程。请看展板上的照片,这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合影,第二排左三为邵飘萍,他正是在这里和学员毛泽东相识并结交。
-
邵飘萍生平事迹-第二展厅
第二展厅包括“潜心马列”“秘密入党”两部分,主要讲述邵飘萍学习并出版专著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内容。
各位领导请看,这是邵飘萍于1919年8月再次流亡日本时的情景。在日本期间,邵飘萍如饥似渴地从日文马列著作中吸收新思想、新知识,并出版专著。
有学者专门统计过,邵飘萍房间的书架上,摆放着170余册书籍,包括《资本论大纲》《世界大革命史》《社会主义论》《新社会》《社会主义研究》《劳动组合运动史》等。另外,书架上还摆放着连腮大胡子的马克思像。
邵飘萍的专著《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新俄国之研究》出版在1920年8月之前,客观而系统地宣传科学社会主义、赞颂革命。其中《新俄国之研究》被毛泽东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列为教学参考书。后来,在党的一大会址和韶山冲毛泽东同志旧居都曾有陈列。
接下来是“秘密入党”单元。1920年邵飘萍自日本回到北京后,就开始与李大钊、邓中夏、罗章龙等中共早期领导人接触来往。1925年,邵飘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关于这件事,毛泽东的同乡好友、曾任中国革命博物馆顾问的罗章龙回忆说,邵飘萍是由他和李大钊介绍入党的,但是因为邵飘萍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故而隐藏其党员身份。关于邵飘萍的共产党员身份因为李大钊牺牲,只有罗章龙作为“孤证”,因此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论。直至 1986 年 7 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在批复浙江省金华市委的报告中,承认了邵飘萍的党籍,入党时间为 1925 年,至此,邵飘萍是中共秘密党员这一身份才有了定论。
请看展柜中的重要文献,内容是“毛泽东批复邵飘萍为烈士的请示文件”以及“中组部批复邵飘萍于1925年入党的认定文件”。
各位领导,这里展示的长袍以及米色长裤,就是邵飘萍牺牲时身上所传的衣物复制品。裤子上星星点点的暗色印记,据邵飘萍亲友表示即为烈士洒下的血渍。
随后的展板,简单介绍了邵飘萍入党前后为党组织所做的一些工作。包括冒着风险印刷革命书籍、为党报党刊打广告等。
-
邵飘萍生平事迹-第三展厅
邵飘萍生平事迹展第三展厅的主题是“以身殉报”。这里集中介绍邵飘萍在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冯玉祥首都革命中是如何带领《京报》集中火力抨击帝国主义和段祺瑞、张作霖等反动军阀的,同时重点讲述邵飘萍是如何被捕和牺牲的。展板上的内容比较详尽,当时比较有影响的《京报》版面我们都进行了搜集和整理,请大家浏览。
各位领导请看,这幅书法是冯玉祥专门为邵飘萍题写的。立德立功立言,恰恰准确概括了邵飘萍的一生追求。在上世纪20年代,邵飘萍和冯玉祥过从甚密,除了这幅题字,1925年1月冯玉祥聘请邵飘萍担任西北边防督办公署高等顾问,邵飘萍牺牲后,已经撤出北京的冯玉祥部还致函亲切慰问邵飘萍亲友。
下面我们来重点讲述一下邵飘萍被捕及牺牲的经过。有关邵飘萍被捕的原因及细节,有诸多说法,不过取信比较广泛的是被张汉举出卖。
1926年4月,张作霖的部队进入北京,下令以“鼓吹赤化”罪名逮捕邵飘萍。邵飘萍闻讯后躲到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奉系军阀收买了邵飘萍的友人、《大陆晚报》社长张汉举。张汉举见到邵飘萍后,对他谎称已与张学良达成默契,只要邵飘萍改变作风,可以保证其人身安全。4月24日下午5时许,邵飘萍趁夜色乘车回到京报馆。此时,京报馆附近已经受到监视。一个小时后,邵飘萍处理好事务,准备乘车前往东交民巷,行至魏染胡同南口,遭到侦缉队的逮捕。同时京报馆也被包围搜查,最后侦缉队声称搜出了冯玉祥聘请邵飘萍为军事顾问的聘书、军事电报密码本及他与冯玉祥的合影等,作为邵飘萍犯罪的物证。随后,京报馆被查封,《京报》第二次停刊。
尽管后来邵飘萍的亲友以及北京新闻界同仁积极营救,并且面见张学良,但终究没能挽回邵飘萍的生命。4月26日凌晨5时许,邵飘萍被绑赴天桥刑场枪毙。
邵飘萍死后,遗体被塞在“舍材”(为枪决者粗制的薄皮棺材)中浮埋于荒冢。不久,邵飘萍家人冒险寻到葬地。据载“开棺后看到飘萍尸体。子弹从后脑进入,从前面左颊部位穿出,呈小三角形。他头发蓬乱,血迹斑斑,身穿华丝葛长衫,黑色纱马褂,丝光袜,红皮底黑色缎面鞋。”展板上这些珍贵的照片展现了邵飘萍牺牲后的现场情景。后来,邵飘萍的棺椁被其亲友安置于近郊的天宁寺内,风风雨雨几十年,一直到1980年,有关方面将邵飘萍遗骨移入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邵飘萍生平事迹展到这里就结束了,院内还设置了一尊邵飘萍铜像,供大家瞻仰、纪念。这尊雕塑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雕塑家袁熙坤先生,他曾经创作过《孔子》《郑和》《蔡元培》《聂耳》等众多古今圣贤与英雄人物的雕像。
京报馆内设置的三个展览到这里就参观完了,走过短短600米长的展线,我们简要了解了100年来中国新闻事业特别是党的报刊事业的发展历程。透过一人一报一馆,追寻先辈的足迹,让广大党报人进一步唤起了初心,更加牢记了历史使命。
各位领导请看,这里还设置了报纸长廊,名为“报纸上的百年风云”。用当时的报纸版面,来记述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大事。从甲午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庆典,我们从中不仅能看到历史的风云变幻,更能看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图景。